
跨越語言與海洋的尋道之路:鳳凰山慈聖宮的國際信徒
信仰,是一種無形的力量,它能跨越國界、種族與語言,將世界各地的心靈牽引在一起。在草屯鳳凰山慈聖宮,我們便親眼見證了這樣動人的畫面。慈聖宮的網站上寫著「歡迎海內外善信,一同來參拜母娘、感受慈愛」,這份開放與包容的胸懷,不僅僅是一句口號,它已然開花結果,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尋道者,從馬來西亞的華人信徒,到遠從法國而來的氣功大師,他們因共同的信仰而在此相聚。
當東方哲學遇上西方探索者
近年來,中華傳統文化,特別是道教所蘊含的深邃哲理與修行法門,正吸引著越來越多西方朋友的目光。短片中記錄的,便是一位來自法國的氣功大師,不遠千里而來,只為在慈聖宮拜師學道,深入探索全真道教的奧秘。
這不僅僅是一次文化交流,更是一場深刻的靈性追尋。對於這位法國弟子而言,這裡的每一個儀式、每一個教導,都是通往內心平靜與宇宙智慧的嶄新路徑。他遵循著師父的引領,沉浸在母娘信仰的慈悲能量之中,開啟了一段非凡的修行之旅。
跨越語言隔閡的「心」溝通
然而,當東方師父遇上西方弟子,第一個需要克服的便是語言的障礙。這場景充滿了挑戰,卻也展現了人性與科技的溫暖。師父的英語能力有限,無法直接流利地進行教學。此時,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便成了最得力的「翻譯官」。師父利用手機上的翻譯軟體,將一句句充滿智慧的教誨,轉化成弟子能夠理解的文字。同樣地,弟子也能透過科技,將心中的疑問傳達給師父。這小小的螢幕,在此刻搭起了一座跨越語言鴻溝的橋樑。
然而,科技終究只能轉譯字面意義,信仰與修行中更深層的文化意涵與心法,仍需要「人」來傳遞。有一位同樣身為弟子的翻譯者,扮演一位「文化轉譯者」。他需要深刻理解道教的宇宙觀、母娘信仰的核心精神,才能將師父口中一個簡單的詞彙(如「氣」、「道」、「慈悲」)背後豐富的文化底蘊,精確地傳達給法國師兄。正是透過這樣有溫度的翻譯,法國弟子才能真正領悟教導的精髓,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。
信仰是世界的共通語言
屯鳳凰山慈聖宮的這個角落,向我們展示了信仰最純粹的樣貌。
在這裡,膚色、國籍、語言都不再是隔閡。無論是使用翻譯軟體磕磕絆絆的對話,還是在翻譯師兄的協助下豁然開朗的瞬間,驅動著這一切的,是那份對「道」的共同追求,以及對母娘慈愛的共同感受。
這個故事也提醒著我們,中華文化的瑰寶——道教,其智慧是屬於全人類的。當我們敞開大門,用耐心與善意去溝通,信仰便能成為全世界共通的語言,撫慰每一個需要它的心靈。下一次,當您來到鳳凰山慈聖宮,或許也會有緣遇見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修,不妨給他們一個微笑,因為在母娘的慈光下,我們都是一家人。
回上一頁


